尋找文革隱傷者
如同控制錄影機,順放或倒帶,一名心理治療師正在讓一名中年男性回溯自己的一生,尋找那個影響他最深、最重大的事件。治療師稱其為“節(jié)點”。
記憶的門逐漸打開。這名男子首先想到自己10歲時,被父親用皮帶痛打的情景。描述這一記憶時,他全身抖動,流下眼淚。
當治療師問,是否還有其他畫面可以回放?男子將想象退回到5歲,突然,他出現(xiàn)了姿勢的改變,聲音變得極為幼稚,失控地用手捂住眼睛,不連貫地喊著“怕、怕”的字眼。當問他眼前是什么,他說看到“文革”時,紅衛(wèi)兵沖進他的家,將一向是權威的父親拉到院子里,勒令其跪下,用銅頭皮帶死命抽打的場景……
上述案例,是心理學家[施琪嘉]在2010年眾多訪談中的普通一例。十余年來,這位武漢市心理衛(wèi)生研究所的所長,一直致力于解答這樣的問題:已結束近四十年的“文革”仍如何隱形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內(nèi)心與生活?
他的工作可以用孤獨來形容:一直處于地下狀態(tài),難以發(fā)表論文,也極少公開討論,研究者更是寥寥可數(shù),“十個手指頭就可以數(shù)過來”。
這群中國研究者得到的唯一支持,來自德國。自1980年代后期德國學者將精神分析理論引入中國臨床心理治療后,出于由“柏林墻”記憶中艱難痊愈的同理之心,研究一直得到這群異鄉(xiāng)人的幫助。
中德兩國學者嘗試著將精神分析理論引入對“文革”的觀察,持續(xù)近二十年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:“文革”的心理創(chuàng)傷不僅持續(xù)地影響著親歷者,還對其子女乃至后世數(shù)代人產(chǎn)生了代際傳遞。
尤其值得重視也長久被忽視的是年輕一代的問題——他們承擔了父母在“文革”中未加處理的創(chuàng)傷,被父輩施加的精神重擔無聲改變著。
這種影響后代精神活動的心理機制,被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主席阿夫·葛拉赫(Alf Gerlach)稱為“跨代際授權”,最明顯的后果是損傷后代的思考及記憶能力,“孩子陷在父輩的經(jīng)歷中,重復著其經(jīng)歷的創(chuàng)傷。”
這也是[施琪嘉]及其同伴一直試圖治愈的傷痕,“‘文革’是一個民族的集體創(chuàng)傷,它至今仍在生疼、化膿。這段記憶需要獲得治療性的處理。”
弗洛伊德:從“柏林墻”到“文革”
心理咨詢師陸曉婭從未想到,于她而言,“文革”從未遠去。
傷痛的再度來臨是在2007年,這位出生于1952年的老人參加了一個由香港治療師組織的心理工作坊。這是她作為心理咨詢師的一次例行培訓,工作坊上,每個人都需要說出自己的故事,以完成自我體驗。
無意中,有人提到“文革”中的非正常死亡——父親自殺對自己的困擾。出乎意料地,悲傷和憤怒一瞬間在房間里彌漫,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。
培訓者大都與陸曉婭同齡,均是“文革”的親歷者。香港的老師感到吃驚,他很難理解這群老人到底經(jīng)歷了什么。他決定邀請所有人說出自己的故事。
站出來的都是受害者:目睹自殺、被抄家、作為“狗崽子”受盡羞辱……經(jīng)歷了一夜的失眠與胃痛后,陸曉婭也說出內(nèi)心的痛苦:“文革”中,她曾用軍用皮帶,抽打過自己的老師……
曾經(jīng)一度,陸曉婭將這段記憶封存,很少再回憶;作為《中國青年報》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幫助的“青春熱線”的創(chuàng)辦者,她也自認為完成了心理上的治療與痊愈。
殘酷的回憶卻如此輕易的方式刺入心頭,這讓陸曉婭意識到:“文革”是一件“未完成的事”,表面愈合的心靈傷口,其實一直在化膿。
陸曉婭嘗試做更理性的思考:她開始觀察自己,乃至經(jīng)歷過眾多政治運動的母親,借此分析“文革”創(chuàng)傷所帶來情緒與行為問題:反應過激、焦慮抑郁、缺乏人際信任……
遠在千里之外的武漢,[施琪嘉]也早在進行類似研究。自1996年由神經(jīng)內(nèi)科醫(yī)生轉(zhuǎn)向心理治療后,施琪嘉一直嘗試著用科學的方法研究“文革”心理創(chuàng)傷及其代際傳遞。
神經(jīng)科學的理論基礎幫助了他,大量研究后他發(fā)現(xiàn):創(chuàng)傷記憶,帶著強烈的負性情感片斷,會儲留、堵滯在杏仁核內(nèi)(右側(cè)腦島),不能正常上傳到負責記憶整合的海馬,并進一步處理到皮質(zhì),因此,它會如一個深藏在體內(nèi)的發(fā)炎膿腫一樣,不斷地影響著機體。
“這是大多數(shù)‘文革’親歷者未曾意識卻始終承擔著的夢魘。” [施琪嘉]說,“痛苦的回憶會反復以各種形式——畫面、聲音、味道、皮膚感覺的閃回,一直存在于受害者的頭腦中。”
[施琪嘉]的研究,受益于他的老師——德國精神分析學家安姬·哈格(Antje Haag)。
1988年,安姬·哈格首次前往中國授課。她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“學員”里,一部分年紀較大,都是50歲上下的男性,是在“文革”中被禁止從業(yè)的精神病科醫(yī)生;另一部分年輕學員,則都不滿30歲。
明顯的年齡層空白——“文革”時許多大學都被迫關閉。學員們隨后表現(xiàn)出的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強烈興趣,更讓這名德國人深感觸動。
這群學員急切地想要學以致用,治愈時代的病患--1982年,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主席瑪格麗特·哈斯·維瑟加爾特(Margarete Hus Wiesegart)參觀在北京、成都及上海的精神病院后發(fā)現(xiàn):住院患者多被診斷為重性精神病,其妄想和幻覺都來自政治運動的影響。
1996年,原《工人日報》記者吳琰也曾以“世紀之患”為題采訪北京多家精神病院。她發(fā)現(xiàn)醫(yī)院里大量的精神病患者仍沉浸在紅色歲月,一些患者甚至出現(xiàn)了病理性象征性思維:會徹夜抱著暖氣管睡覺,因為構成暖氣管的鋼鐵代表著“工人階級。”
1997年,“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(xù)培訓項目”正式運作,在德方的幫助下,精神分析理論也被引入對“文革”心理創(chuàng)傷的研究中。
1999年,曾在德國做過辛提人和羅姆人(納粹時期歐洲被害族群)創(chuàng)傷研究的安姬·哈格,聯(lián)合6位中國學員,開始了對于“文革”心理創(chuàng)傷的研究。
“德國關于二戰(zhàn)及”柏林墻“時期的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大量研究,讓我們有一定經(jīng)驗對于‘文革’時期的這段歷史進行類似觀察。” 安姬·哈格說。
“軀體化”與記憶病毒
心理分析學家托馬斯·普倫克斯始終記得時年73歲的老王。
老王向他形容打開記憶閘門的艱難,“除了痛,什么也沒有”。往常,他從不主動想起任何過往的情節(jié)。記憶卻常會自動驚醒他。
天下雪了,他會記起自己被流放的那日,當他到達院子,全身白得像雪人,只感到極度的冷。
如果是深夜,他則會想起另一個熟睡的晚上。人們沖進屋,把他從床上拉下,用皮帶整晚抽打。因為流血,襯衫粘在傷口里,隨后被撕掉,有人從廚房里拿鹽往傷口里撒。他甚至還能清楚回放人們?nèi)绾卧谒⒆拥拇竺字嗬锶瞿虻漠嬅妗?/span>
日常生活的感官刺激,都會讓老王重回過往,直接通向時間另一邊的現(xiàn)場。
“我們把這些創(chuàng)傷癥狀稱作‘閃回’。”托馬斯解釋說,“都像定時炸彈般被埋藏起來,旁人可能根本看不出來,引爆卻會瞬間發(fā)生”。
隨著訪談的深入,研究者感到愈發(fā)震驚,他們將接觸到的內(nèi)容形容為“極度的創(chuàng)傷”。
創(chuàng)傷中首先充斥著的是各種暴力的細節(jié):連夜審訊,剝奪睡眠,公開的羞辱,用皮帶拷打,強迫脫光衣服,甚至強制性自殺……
訪談現(xiàn)場,這些受訪人常會不由自主地落淚、抽搐,甚至昏厥、口吐白沫?;貞浲拢拖?/span>“被故意揭開無法愈合的傷口”,他們會感到抑郁和憤怒的交織,伴隨出現(xiàn)若干生理反應:失眠,焦慮,暴躁,強迫癥,乃至劇烈的嘔吐、頭疼。
1980年,美國醫(yī)學人類學家凱博文曾在湖南選擇了一百個被診斷患有神經(jīng)衰弱的病人進行訪談。他發(fā)現(xiàn)其中大部分都曾在“文革”中遭受影響,比如家庭破碎、失業(yè)、子女離散等。有些患者則出現(xiàn)了各種身體上的疼痛,如偏頭痛、胃痛、心血管問題……
凱博文將這種身體性的疼痛,稱之為“軀體化”——當個體的苦痛無處排解,只能通過生理疾病的方式表達,“軀體化成了這一代人生活苦難的首要表達方式”。
軀體化之外,托馬斯還發(fā)現(xiàn)老人們持續(xù)數(shù)十年與往事作戰(zhàn),無休止的羞愧、焦慮、緊張,以及源自生理摧殘的恐懼,讓他們選擇了刪除一部分記憶。
托馬斯的受訪者中,大多將自己描繪成受害者。僅有一位受訪者描述了自己作為加害者的行為——她在人事檔案中搜尋成分不純的“可疑分子”,并咒罵他們。
“要承認自己曾是迫害者,意味著承擔愧疚。大多數(shù)人很難做到如此。他們更習慣選擇用否認和放棄來躲避這些感受。”托馬斯分析。
“這些創(chuàng)傷,都像是被植入的電腦病毒,潛伏在系統(tǒng)中,伺機而動,也可能隨時感染其他的電腦。” 托馬斯這樣形容創(chuàng)傷性記憶的特點,“沒人能說清何時會瞬間崩盤。”
隔代感染者
“傷痛是一筆遺產(chǎn)。”數(shù)十年研究,讓阿夫·葛拉赫教授有了自己的結論:集體創(chuàng)傷的影響絕不只作用于親歷者,還會對其子女乃至后世數(shù)代人產(chǎn)生代際傳遞。
“幸存者的孩子生活在兩個現(xiàn)實中,一個是自己的現(xiàn)實,另一個是由父母的創(chuàng)傷史構成的現(xiàn)實。”
E是阿夫·葛拉赫的一名德國病人。
他的父親曾為納粹組織服務,并為德國對抗蘇聯(lián)的戰(zhàn)爭感到激動;而他的母親曾是納粹分子--這些記憶的遺產(chǎn),令E的羞愧和絕望無處釋放。
父輩的傷痛與恥辱讓E感到自己從出生就被“慘痛地遺棄”,他把自己塑造成最絕望的人,狂躁而憤怒。
這讓阿夫·葛拉赫想起另一個中國病人。1990年代末期,這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德國寫博士論文。到達德國后,他陷入長久的孤獨和絕望。這讓阿夫·葛拉赫困惑——這位30歲的年輕人,在中國頗受重視,和妻兒恩愛,把各種關系打理得井井有條,“怎么會如此絕望?”
后來,阿夫·葛拉赫發(fā)現(xiàn):當他和家族分離,隱藏的父輩記憶才被激活了。“文革”期間,他的祖父被公開羞辱和批斗,祖母則被下放到離家兩千公里外的農(nóng)村勞動改造。
接受心理治療期間,這個年輕人緩慢而低聲地哀悼、抽泣,講述時斷時續(xù)。隨后的訪談顯示:他的生活顯現(xiàn)出一種典型的防御本能及處理機制——他只能不斷努力工作,才能遮蔽和克服父母和祖父母被迫害的痛苦。
父輩把精神重擔傳遞到后輩——這種影響孩子精神活動的心理機制被阿夫·葛拉赫簡稱為“代際授權”,最明顯的創(chuàng)傷性后果便是損傷后代的思考及記憶能力。
“無論是德國或中國,這些案例共同的特點都是孩子陷在父輩的經(jīng)歷中,復制其經(jīng)歷的創(chuàng)傷,無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認同。”阿夫·葛拉赫說。
阿夫·葛拉赫的理論,得到了大多數(shù)中國同行的認可。這源于他們在大量訪談中的觀察。
首先被傳遞的是暴力:
出生于1971年的易女士,從小接受父親嚴格的教育,她逐漸認同了懷揣堅定信仰、暴躁、攻擊性極強的父親。這直接導致了成年后的她,像昔日的父親一樣,毆打了年幼的女兒。
在托馬斯的研究中,絕大多數(shù)的受訪者將自己的父母描述為“專橫、嚴格、充滿仇恨”,教育的惡果則會在多年后凸顯而出:少年們仇恨并背叛自己的父輩,隨著時間的推移,“弒父者”卻變得越來越像他的父母。暴力在悄然間傳遞。
隨后被摧毀的,是年輕人們對家庭的看法。
出生于1968年的王先生,懂事后就發(fā)覺父母的婚姻是一場政治刑罰——為警方工作的父親,在“文革”中被送到農(nóng)村接受“再教育”,并被強迫與一名派去的女人結婚,她屬于貧農(nóng)階級,人們認為他應該“向她學習”。
王先生在極端壓抑與充滿爭吵的家庭中長大,他將父母的管教稱為“‘文革’式的教育”:消除思想,強制服從,并且“經(jīng)常被打”。
痛苦的經(jīng)歷,讓這個男子對家庭失去了信心,成年后的他決定永不結婚,“家庭被政治主宰,這個家有什么好處呢?”
施琪嘉的學生、中國地質(zhì)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生林瑤,則在訪談中遇到了一個讓她意外的對象。
這個年近40歲的中年男子,將自己一生性格的悲劇歸咎于被“文革”摧毀的童年:年幼的他,曾目睹許多人闖進家里,奪走了所有東西;原本是富家小姐的母親,也在這場變故中變得易怒、壓抑、嗜用暴力。
此后的數(shù)十年,這個男子逐漸感到自己身上緩慢而巨大的改變:他變得木訥、謹慎、敏感,更為重要的,他在潛意識中認為:有錢,就有災難來臨。
這種無法說明的恐懼籠罩著他,以至于他特別“害怕成功”,總會將一些事情刻意弄得糟糕,比如升遷,比如婚姻。
“我的整個人生都被毀了。”回憶這一切,男子聲淚俱下,聲音變得尖利。目睹家庭的巨變,他無法理解,也從未得到解釋。林瑤突然明白了這樣一點:“文革”的下一代,是更加負重累累的一代。
⊙版權聲明:文章源于網(wǎng)絡,如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。
深圳市心理行業(yè)協(xié)會心理咨詢師技能成長專業(yè)委員會由翟文洪老師領隊,富有經(jīng)驗的專業(yè)人士組成,為您提供專業(yè)的技能提升平臺,工作宗旨讓更多的獲得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(yè)資格認證后的合法咨詢師掌握咨詢設置、初診接待、初次訪談等實際咨詢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遵循職業(yè)倫理,協(xié)助他們較好的把控咨詢初期訓練與學習的方向及路徑。
致力于高品質(zhì)的心理學學習,
更多精彩信息即將到來。
最新心理咨詢師培訓相關咨詢,詳情請電:
0755-25982119 翟老師
微信:634071804
0755-82412308 古老師